故事片《跨过鸭绿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初次触电大银幕的处女作,可谓出手不凡。
该片是首部将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和心灵性等汇为一体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的故事片。
01
鲜明的纪实风格
这部影片具有突出的纪实风格,以真实人物为主干去叙述战争全过程。
与近年来以虚构人物去承担主要叙述任务的同类题材影片不同,该片选择真实人物及其真实事件作为主人公和主要人物。
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和高级将领邓华、洪学智、韩先楚、梁兴初、曾泽生、傅崇碧等;
以及牺牲的英烈毛岸英、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
影片由此呈现出鲜明的纪实性特征。
从建国七十余年和建党百年的“大历史观”回望,这场以弱胜强、以血肉之躯战胜钢铁之躯的“不对称”战争,本身就足以展现我人民军队敢于牺牲和战无不胜的英雄主义气概。
02
全景式战争奇观
该片还尝试把我方与敌方、前方与后方、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军队高层与军队基层等多方面和多层面综合起来,全景式地再现那场战争的奇观。
特别是没有像过去曾经有过的那样,把对手相对简单化、片面化或漫画化,而是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尊重。
由此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烘托出我军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形象。
03
人物传记片特征
这部影片还具有人物传记片的特征。
它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为主视角去透视战争中人的境况,着力塑造出主人公彭德怀的感人形象。
有关彭德怀临危受命;
赴朝后勇于穿插到最前线;
敢于骂惨贻误战机的梁兴初军长;
得知部队减员严重后的沉痛心情等。
这些细节和场面,都表现得准确和感人。
彭德怀这名我军“战神”的崇高形象生动而完整。
影片同时也注意刻画敌军指挥员李奇微精准计算、多谋善断的形象,由此同彭德怀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透过敌方指挥员的狡诈和狠毒而反衬我军指挥员的果决机智和应对有方。
04
体现心灵辩证法
该片最让人动心的在于刻画彭德怀形象时展现出了直指心灵的深厚功力,体现了“心灵辩证法”。
由俄罗斯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创立的“心灵辩证法”词语,本来是用来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心理描写功力的。
这一手法突出人物心理过程对人物性格的呈现,其心理过程包含内心反思、反省、焦虑等,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性,它们甚至构成人物性格发展和演变的动力性元素。
从这种“心灵辩证法”观点看这部影片,它尤其注重刻画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彭德怀司令员的心灵搏击状况,摹写出彭德怀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将其心灵深处的多层矛盾披露了出来,产生出一种直指灵魂深层的强劲力道。
有几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彭德怀当众严厉训斥贻误战机的梁兴初。
透过梁兴初的委屈、不服及不服输的倔劲和众将的说情,凸显出彭德怀这名“战神”每战必胜的赫赫威严。
二是彭德怀到前线看望曾泽生军长。
他对这位当年起义将领的坦诚和关切,展现出铁骨柔情的一面。
三是到战场安抚在铁原阻击战中率部血战到底的傅崇碧军长。
暴露出彭德怀内心的必胜信念与珍爱战士生命之间的深重矛盾冲突。
四是得知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时,他蹲在防空洞中,心里回想起毛泽东有关“注意防空”的多次告诫,升起了最深切的痛悔。
而最难描写但又最令人动情的是,彭德怀回京后专程前往毛泽东书房汇报毛岸英牺牲的场景。
通过彭德怀的沉痛致歉和毛泽东的宽宏大量,写出了彭德怀的丰满而崇高的人格。
这让观众产生了这样的合理性理解:一位把自己的生命都置之度外的最高统帅,出现这样的“疏忽”和痛悔,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正是通过这些感人的细节深描,彭德怀的“心灵辩证法”得以生动凸显,从而其形象宛如浮雕般成功屹立。
这也是这部影片最突出的成功之处。
评论员:王一川